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腾冲司莫拉:智慧书写幸福生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11:32:00    

5月的腾冲市清水镇司莫拉佤族村,古树参天、梯田叠翠。五一假期期间,游客的欢笑声与村民舂米的“咚咚”声交织成曲。

这个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的古老村寨,正依托文旅融合的东风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联营模式,在擦亮幸福底色的同时,让幸福的成色更足。

清晨6点,司莫拉佤族村的薄雾还未散尽,村民李发顺家的厨房已氤氲着袅袅蒸汽。蒸屉轻启,新糯的清香扑面而来,夫妻俩娴熟地揉搓着米团,指尖翻飞间,一枚枚大米粑粑渐次成型。“从选料到蒸制需经七道工序,米要现舂,火要松柴慢煨。”李发顺笑着说。

“口感绵软、米香浓郁,这个大米粑粑太好吃了。”来自湖北孝感的游客黄玲表示,“等走的时候我会带一些回去,给家人也尝尝”。

在给广东游客李涵玲一家推荐吃法时,李发顺说:“你可以试试粑粑蘸佤山的野蜂蜜,糯里泛着甜。”

“好的,就按你说的来一份!这甜的是生活,糯的是情谊嘛!”李涵玲笑着接道。

化身文化使者的李发顺还将粑粑制作工序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项目。游客围坐在木桌前,揉捏着温热的米团,争相体验这一“网红”项目,笑声在氤氲的糯香里散开。李发顺介绍:“每天的大米粑粑销售额大概在300多元,高峰期差不多有1000余元。”

如果说李发顺的大米粑粑是司莫拉佤族村文旅融合结出硕果的缩影,那么返乡青年赵仁新创立的“佤乡情”特产店,也在将佤族群众每天的幸福具象化。“2024年,我通过售卖土特产和依托茶楼、休闲小巷、旅拍等项目,实现收入20万元。”赵仁新说。

脑子灵活的村民罗爱艳也没闲着,借着文旅发展的东风,她将家中的二层小楼改造为精品民宿。平日里,她在村口的幸福咖啡屋研制有佤族图腾拉花的卡布奇诺。“以前只会煮大锅茶,现在能用手冲壶演绎佤山风味。”罗爱艳边擦拭咖啡机边说。

随着司莫拉佤族村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在村里经营小卖部的赵家海生意也是越来越好。“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去年还新开了客栈,生活越来越好了。”掩饰不住笑容的赵家海感慨不已。

“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联营模式,成为佤寨振兴的坚实保障。合作社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制度改革,将散落空地、传统技艺等“沉睡资源”激活为共富资本,构建可持续的“造血系统”。2024年,合作社实现收益110余万元,60户村民共领取分红39.2万元。

五一假期前三天,司莫拉佤寨共接待游客4800余人,预计后续客流还会攀升。暮色渐深,司莫拉广场的篝火燃起,游客与佤族同胞共跳团结舞,火光映照着张张笑脸,也照亮着佤寨的幸福未来。

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杨焱淼 尹可薇 董履香 摄影报道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