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苹果不再看天吃饭
从1985年种下第一棵苹果树算起,我已经和苹果打了40年交道,最大的变化就是看待苹果的眼光变了。尤其这5年,从砍树改种到带领乡亲致富,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管园,洛川苹果提质增效走上了快车道。
说到提质增效,绕不过果园改造。2021年,我的矮化密植园亩产突破8000斤,每亩毛收入2.4万元。2016年刚改成矮化园时,村里有人不认可。如今,这些“小个子”果树成了“摇钱树”。宽行距设计,让施肥机、打药车能直接开进去,节省了近一半人工成本。去年合作社分选机投产后,果子按果型、果径、颜色分成多个等级,一级果能卖到12元1斤,比传统分级多赚30%。
2023年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带着新品种来洛川搞试验。我第一个报名试种,去年10亩地套了20万袋,净赚35万元。现在我的果园成了苹果“品种博物馆”,“秦脆”“瑞雪”“澳洲青苹”……品类繁多。
防灾是果农最关心的事。2023年春末的那场雹灾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当时我站在果园里,看着一颗颗冰雹被防雹网弹开。这张网是2022年县里启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时,政府补贴30%帮我们装上的。
去年6月,暴雨来得猝不及防。我守在果园监控屏前,看着雨水顺着防雹网的缝隙流进蓄水池。这套投资40万元的雨水收集系统,是2022年政府推广“节水农业”时帮我建的,1500立方米的容积,不仅足够果园灌溉,还能给村里的抗旱应急点供水。
一个产业链接千家万户,把大家组织起来才能联农带农做出品牌。去年在洛川苹果博览会上,我的合作社和3家电商平台签了1200万元的订单。合作社在北上广有3家专卖店、30个销售点,统一包装、统一价格,包装箱上都印着“扫码溯源”二维码。去年冬天,上海的客户通过扫码看到我的果园管理视频,又追加了50吨订单。如今,我的80亩果园全换成了矮化密植的“秦脆”和“瑞雪”。今年预计总产量能突破50万斤,合作社能带动100户乡亲增收。不久前,我还采购了一台给苹果做检测的机器,每分钟能测200个果子的糖度等情况。
孩子们放暑假了,我准备带他们去国家级苹果种质资源圃看看。要让他们知道,洛川苹果不看天吃饭,而是把政策红利种到土里,把科学技术抓在手里。
(讲述人:陕西洛川绿塬红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杜民子 经济日报记者 张 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