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数字化为青海文旅 带来新样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04:33:00    
青少年体验“天宫一号”VR设备。本报记者 刘珂瑜 摄

本报记者 刘珂瑜

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祁连路小学五年级一班的李孜弘瞬间“穿越”到太空舱:“好神奇!我飘在太空舱里了!原来航天员在太空是这种感觉!”

这一幕发生在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的数智文旅体验馆内。在这里,VR漫游、3D(三维)打印文物、AI(人工智能)馆员等科技应用正与高原文旅碰撞出令人惊叹的火花,让每一位前来体验的游客都能沉浸式感受“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的魅力。

在数字文博展区,青海智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卓娅正操作着电脑,向游客展示文物的3D修复图。那是一件珍珠冕旒龙凤狮纹嵌宝石王冠,出土自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高精度设备把它转化为数字模型,每个细节都清晰可见。“四年间,我们已完成近千件青海文物的数字化采集与数据处理。”卓娅轻抚着3D打印机说,“这项工作对于文物的保护和展示意义重大。高模数据能帮助完成文物修复、文物仿制和文创产品开发;低模数据能应用在博物馆AR(增强现实)互动展示、VR体验、网页展示等方面,丰富文旅体验感受。”

“智游青海”展区的互动体验同样引人入胜。工作人员向游客们讲解演示,带领大家深度体验“智游青海”文旅公共服务平台的便捷功能。“景区预约仅需3秒就能完成,手绘地图还能精准导航,帮助游客找到景区内最近的卫生间。”现场,游客王女士在体验过程中惊喜不已,她发现平台还能进行酒店预订,提供丰富多样的惠民服务。

在大数据中心展区前,巨大的电子屏上跳动着实时数据流。“这套系统就像文旅行业的‘智慧大脑’,不仅能分析游客画像和消费习惯,还能预测客流高峰,实现舆情监测等,帮助我们为游客提供智慧化服务保障。”指着屏幕上不断更新的图表数据,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赵兰介绍道。

在数字阅读区,青海省图书馆的顾晓雯正在引导AI馆员“图图”与游客进行互动,当游客对着屏幕说出“我想看关于青海动物的书”时,“图图”立即推荐了多本书籍,并贴心地标注了实体书的馆藏位置。

从千年文物的数字画像到旅游服务的智能升级,数智文旅不仅展现了青海文旅融合的最新成果,也给游客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更为文物的保护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青海日报》(2025年05月22日 第5版: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