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高原文化“美美与共”新画卷
绘就高原文化“美美与共”新画卷
青海省会古城西宁,千年古刹宏觉寺坐落在这里,它的身上镌刻着多民族交流的团结印记,并将继续见证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篇章;
距离西宁150公里的黄南藏族自治州,有一处“金色谷地”,在这里生活的18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由西宁向西南820公里,海拔4200米以上,玉树藏族自治州这片净土里藏着“远古的诗”,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民俗文物资源都极为丰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2023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调研组在青海调研时,最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应勇特别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纽带。检察机关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以法治力量促进民族团结。
日前,《检察日报》“法治中国行·高质效办案在基层”采访团来到青海,实地探访检察机关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价值追求,守护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美丽画卷的故事。
再访千年古刹
民族团结的精神地标更加闪亮

宏觉寺航拍景观
“大殿寺院古朴庄重,里面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展览资料非常丰富,看后受益匪浅。”记者跟随西宁市城中区检察院检察官再次回访宏觉寺时,游客周女士向记者感叹。这座被写入2023年度十大法律监督案例之首的千年古刹,如今已是游客慕名而来的热门打卡地。
2024年6月18日,宏觉寺迎来重要历史时刻。当天下午,正在青海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宏觉寺,了解藏传佛教界弘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出新贡献。
宏觉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途经西宁时,修建了一处土坛,用作供奉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的宝座。公元10世纪,在当年土坛遗址上,宏觉寺拔地而起。1929年青海建省后,班禅驻青办事处、蒙藏招待所设于宏觉寺。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2月,在老一辈革命家关心下,十世班禅一行从西宁起程返藏,宏觉寺正是这趟重要行程的出发地。十世班禅回到西藏后,始终不渝地为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作出重大贡献。1998年,宏觉寺被青海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上各民族共同创建的古刹,宏觉寺是见证民族团结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维系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纽带。在对宏觉寺的保护中,有一份检察机关的助力。
2020年6月,城中区检察院在开展文物保护公益诉讼检察专项行动中,发现宏觉寺未被妥善保护的线索。经青海省检察院批准,城中区检察院立案调查,查明宏觉寺前厅被占用,部分山墙损毁、屋面塌陷,文物保护部门未依法履行职责。城中区检察院以公益诉讼立案,综合运用磋商、公开听证等方式,督促主管部门进行抢救性修复,使这一重要历史文物得到妥善修复保护。2022年3月,该院在此挂牌成立“文物保护公益诉讼示范点”。目前,宏觉寺所有修缮项目均已竣工,这里还被命名为“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近日,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检察院检察官再次来到宏觉寺回访。
作为宏觉寺案的办案检察官,时任城中区检察院检察长兰茜(现为西宁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多次来到这里,对每一根立柱、每一处窗棂都熟稔于心。在该案办结后至今,城中区检察院检察官持续通过“回头看”“实时看”等活动跟踪监督,巩固保护成效。
办理宏觉寺案的成功经验,也被西宁市检察院及时总结,并推广到了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去。2024年以来,针对文物日常维护和修缮不到位、人为破坏等问题,该市检察机关主动立案并发出检察建议,推动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整改,截至目前共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23件,发出检察建议18件。
与此同时,西宁市检察机关深化大数据赋能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不断优化信息和资源共享。在西宁市检察院指导下,2024年,城中区检察院在总结前期办案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青藏高原地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类案监督模型”,并在西宁市检察机关推广应用。
加固“法治城墙”
古城古村落焕发新风采

黄河第一弯
地处九曲黄河第一弯,位于黄河以南,黄南藏族自治州因此得名。这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艺术的发祥地,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01项,还是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
在黄南州检察院,该院第四检察部主任赵雪松向记者展示了一份针对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这是马进贤、杜俊、桑林青三位州人大代表提出的“加强对破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法律监督和检察公益诉讼的建议”,2024年2月被交办给黄南州检察院,同年9月,该院对办理情况进行了答复。
翻阅这份答复材料,记者看到黄南州检察院协同同仁市检察院进行走访,对于违反规划破坏历史风貌、改变传统格局等保护不到位的情况开展调查,结合检察机关职责制定法律监督计划。
“为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同仁?”面对记者的疑问,黄南州检察院副检察长吴润泽决定带我们去实地看一看。
“同仁藏语俗称热贡,意思是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同仁市检察院检察长刘慧泉告诉记者,“同仁市是青海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生活着藏、汉、回、土、撒拉等18个民族,多元文化汇聚,各族群众和睦相处。我院一直关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通过检察公益诉讼督促相关行政部门对古建筑、古村落等加强管护。”
记者跟随同仁市检察院检察官来到该市隆务古街时,切实感受到了当地文化的“美美与共”。
隆务古街有230多年历史,置身古街街头,青石板路两侧的建筑既有汉族架构、藏式风格,也有回族木雕装饰。古街的商铺里,有传统藏式手工艺品店、能品尝青海特色佳肴“老八盘”的农家乐,也有现代咖啡厅、小超市。这条充满历史感和烟火气的古街,还有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藏传佛教隆务寺、汉传佛教圆通寺、道教二郎庙、伊斯兰教清真大寺等依次分布、和谐共处。“每到节日,各族群众在一起庆祝,整条街都热热闹闹的。”一位藏族老人说。
为守护古街建筑和历史文化,同仁市检察院检察官多次来这里实地走访调研,古街中圆通寺保护不力线索就是这样发现的。圆通寺始建于1890年,属于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是隆务古街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6月,同仁市检察院经立案调查,查明圆通寺古建筑存在屋顶漏水、地基松软、山墙开裂等问题,存在坍塌风险。随后,该院向市文体旅游广电局(下称“文旅局”)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圆通寺文物保护职责。2023年8月和11月,该市文旅局书面回复称,已组织人员对较容易解决的漏水问题进行了处理。2024年5月收到市政府下达的专项维修资金后,市文旅局聘请专业施工单位对地基松动、墙体开裂等问题进行了整体修缮,圆通寺得到有效保护。

今年8月,青海省同仁市检察院检察官来到圆通寺,对古建筑保护情况开展“回头看”。
“检察机关为历史文化名城筑牢了‘法治城墙’。”该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城中有村、村绕城建,古村落也是黄南州的重要财富。
尖扎县康杨镇城上村,形成时间可追溯至元代,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里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天玄女庙、元代城墙遗址等,以及被列入州级非遗名录的手工刺绣等文化资源。
2024年10月,尖扎县检察院检察官在履职中发现,城上村既未设置传统村落标志牌,也未按要求制定传统村落消防应急预案,存在极大安全隐患。该院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立案程序并展开调查,随后向康杨镇政府制发检察建议。同年12月,康杨镇政府书面回复,表示已根据检察建议要求,在城上村主要出入口设置了汉藏双语的中国传统村落标志牌;制定了消防安全应急预案,购置灭火器并落实消防安全职责;督促村“两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宣传,增强村民保护意识。
“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黄南州检察机关对传统村落、古建筑等加大保护,对热贡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持续关注,近年来,共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2件,向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10余份,与住建、文保等部门协作配合、凝聚合力,推动修缮古建筑7处,共同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吴润泽说。
解锁“藏地密码”
守护独具特色的藏乡古韵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赛马节(来源:玉树融媒)
赛场上,骏马如离弦之箭冲出起点,马蹄声密集有力;赛道旁,观众的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为骑手和骏马加油助威……这是每年7月底8月初,玉树群众最期待的活动——赛马会。
玉树赛马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种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藏”,在玉树还有很多。“玉树具有藏文化特色的民族民俗文物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玉树藏族自治州检察院检察长杨瑞海告诉记者,玉树州检察机关围绕古村落、古建筑等加大保护力度,以公益诉讼检察监督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化、系统性。
沿着通天河畔蜿蜒的山路,记者向称多县进发。通天河是长江流经玉树州的名字,河沿岸的山谷间,分布有80余个藏族古村落,保留着江源农耕文化。
“称多的藏语意为‘万人聚集的地方’,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以古墓葬、古岩画、藏族古村落、古渡口‘四古’文化而闻名。我院在具体办案中结合藏文化丰富的地域特色,保护文化遗存,保护藏乡古韵。”称多县检察院检察长张宇说。称多县有13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这些古村落里,藏族碉楼是最常见的建筑。
青藏高原的气候寒冷干燥,当地藏民便使用石块石片垒砌房屋,这样的房子墙体厚实,防寒保暖,且非常坚固,能够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因房子外形酷似碉堡,因而得名碉楼。

尕哇兰达百长仓
在称多县拉布乡兰达村,有一座特别的碉楼吸引很多游客驻足——尕哇兰达百长仓(百长即百人之长,相当于现在的镇长)。它约有300多年的历史,是称多县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百长碉楼,属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众多藏族古村落历史遗址中极具标志性。
“建筑外侧开裂的缝隙已经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了修缮,看不到损坏痕迹。”称多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尼玛生格向记者讲述了该院保护尕哇兰达百长仓的故事。2023年9月,检察官在履职中发现尕哇兰达百长仓年久失修,墙体破损开裂,消防设施不完善。该院立案调查后,组织该县文旅局、乡政府、住建局等单位召开听证会,结合听证意见公开送达检察建议,督促加强古村落建筑保护。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部门及时对尕哇兰达百长仓进行专业修缮,配备消防、安防设施,消除了安全隐患。为了达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在称多县检察院推动下,该县相关部门开展了统一行动,对全县传统村落、特色村寨等进行全面排查、保护。

今年8月,青海省称多县检察院检察官来到尕哇兰达百长仓回访,查看百长碉楼修复后的情况。
“玉树州两级检察机关立足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将传统村落保护作为服务乡村振兴、守护文化根脉的重要切入点,针对传统村落修缮工作专业性强、周期较长等特点,采取灵活监督方式,建议相关单位提交阶段性整改报告,并依据报告时间节点定期开展‘回头看’,确保监督实效。”杨瑞海说。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对于青海检察人来说,守护好它们是心之所系、职责所在。2024年以来,该省检察机关共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96件,制发检察建议76件。
“青海是民族交汇、人文荟萃的文明宝地。”青海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查庆九说,“青海省检察机关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保护好青海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检察贡献。同时,全省检察干警也将广泛学习青海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知识,增强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使命情怀。”
让文化交融故事绽放璀璨光彩

全国人大代表
青海省同仁市自来水公司职工
夏吾卓玛
我十分关注同仁市检察院保护圆通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多次受邀参加“回头看”等活动,感受到了检察机关在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筑牢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屏障中展现的责任担当。
青海地域广袤,历史悠久,多民族聚居,形成了丰富多彩、多元共生的优秀文化,也拥有大量文物和文化遗产。青海省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与行政机关同向而行、协同发力,既依法监督又强化协作配合,实现了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最优保护效果;立足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区检察院结合当地特色开展保护工作,提出的建议针对性强;注重科技赋能,运用法律监督模型发现线索,提升办案质效。
希望检察机关继续推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物和文化遗产,以高质效办案助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巩固民族团结、文化交融的良好生态,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让更多多元文化交融的故事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彩。
(检察日报 记者:史绍丹 马会平 王丽坤 见习记者:李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