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锐评丨遭“开盲盒式”扣费!平台是技术不力还是人心不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18:23:00    

骑行结束关锁后仍被系统通知“数小时未锁车”,免费时长内的骑行却“被超时”扣钱,骑行优惠卡是次卡还是月卡模糊不清……据半月谈报道,不少用户使用共享单车后,遭遇平台“开盲盒式”扣费。平台扣的虽是“小钱”,但给用户添了大堵。

“开盲盒式”扣费是平台一贯的套路,不只针对共享单车。有人明明没打车却遭平台收取打车费,有人没接到扣费通知就被平台自动续费,有人经历过同品牌、同区域、不同门店共享充电宝收费标准不同的区别待遇,有人购买的视频会员售价屡屡提升、权益却不断打折……对此,平台要么推称是系统问题,要么道歉后换个套路,要么干脆装聋作哑、躺平“任嘲”。

若真是系统有缺陷,怎么平台每次都是多收钱,从没一次多返钱?若平台真能知错就改,哪还有那么多人接二连三地踩同一个坑?只对批评与建议置若罔闻,平台的“听力障碍”真无法自愈吗?

其实用户从一开始就明白,自动续费条款、会员卡规则等的计费方式过于复杂,很容易埋坑。但出于对大平台的信任,用户通常不怎么细读收费明细,直接付款;甚至开通免密支付,让平台自己划钱。即便用户发现平台算的账不对劲,也大多觉得几块十几块的“小钱”,懒得计较;偶有较真的,也因为投诉无果、举证艰难等无奈认栽。从复杂化条款到多扣“小钱”,从忽视投诉到炮制推辞,平台打出的牌环环相扣。平台哪是技术不力、考虑不周,分明是处心积虑拿捏用户心理,人心不足蛇吞象,能坑一个是一个。

“开盲盒式”扣费或许是精明的变现手段,却很难说是聪明的商业谋划。过去,消费者掉入商家埋的坑,仅能提醒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互联网时代,用户踩的雷转眼就出现在“吐槽帖”中,真能让“坏事传千里”。平台多扣的是“小钱”,也是相当一部分人的消费体验,更是用户对平台的印象分、信任度。这些无形的财富,需要时间沉淀,千金难换,更需要平台小心呵护。再者,构筑放心、安心、舒心的消费环境,也是平台应尽的社会责任。

每家平台都在念叨用户思维,其实用户思维很简单:少给用户埋坑,多给服务提质。平台最基本的就是守住法律红线,严格对照法律法规对收费条款等自查自纠,履行好自身职责和义务,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然后才是真正“把顾客当上帝”,靠服务品质说话,拿收费透明度博好感,用实际行动优化消费体验。当然,监管部门也要通过不断加大监管力度、逐渐缩小监管盲区等,对平台形成震慑,捍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

用户付费如开盲盒,注定是吃亏的一方;可处心积虑设置扣费盲盒的平台,一定是赢家吗?为蝇头小利机关算尽,坑用户的平台,最后肯定会把自己坑了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