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出行,防晒别让“盲区”变“灾区”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2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周璐)“五一”这两天,全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晴好。随着紫外线强度攀升,做好防晒成为健康出行的必修课。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皮肤性病科及医学美容中心主任、主任医师鲁建云教授今日表示,防晒可通过物理遮挡、化学防晒剂、环境规避、时间管理和皮肤修复等方式实现,而紫外线暴露可能由户外活动、季节变化、地理海拔、职业需求、皮肤光敏性等因素引起。科学防晒可从“选、涂、护”三方面入手,这样能为肌肤撑起“安全伞”。
科学选用防晒品,分层防护要精准
鲁建云介绍,防晒霜的选择,应根据场景来选择倍数。
城市游览选SPF(防晒指数)30+、PA(防晒强度)+++;高原、海边等强紫外线环境,需SPF50+、PA++++,敏感肌优先进行物理防晒。
物理防晒具体包括,佩戴宽檐遮阳帽、口罩、墨镜,穿以透气防晒衣等,海边游玩可搭配防晒泳衣减少裸露。UPF50+材质可阻挡98%的紫外线。
防晒品需规范使用,细节决定效果
在用量与频次上,面部单次用量约1克(1元硬币大小),颈部、手臂等暴露部位足量涂抹;每2至3小时补涂一次,游泳或大量出汗后需立即补涂。
使用顺序应遵循:护肤水→精华→乳液→防晒霜→彩妆流程,含防晒值的化妆品,需叠加计算总防护力,如粉底SPF20+,需搭配防晒霜达到基础防护标准。

用心防护,别让“盲区”变“灾区”
鲁建云表示,在防晒的问题上,大家最容易忽略耳后、发际线、手背、脚踝等部位,穿凉鞋时也很易忘记涂抹足背。这些盲区往往也最容易变成被晒伤的灾区。
在一些特殊场景,如应对水上活动,可选择防水抗汗型防晒,优先物理遮挡(如防晒袖套、面罩);高原地区、沙漠地带,其紫外线强度是平原的2至3倍,建议采用“防晒霜+物理防晒”双重防护,夜间加强修护。
而日常,可增加番茄、胡萝卜等富含番茄红素食物摄入,绿茶多酚有助于提升皮肤抗光能力。游泳后立即补涂防晒产品,出汗较多时选择喷雾型便于补充。驾车时注意左侧面部更易受紫外线累积伤害,长波紫外线可穿透普通车窗玻璃。
晒后修复,抓住黄金4小时止损
鲁建云提醒,白天户外晒太阳后,要抓住黄金4小时及时止损。
首先要及时降温,尽快用常温湿毛巾冷敷,直至没有灼热感,避免用冰块直敷刺激皮肤。其次是补水续航,密集补水,缓解干燥,搭配保湿面膜(选不含酒精、香精的),使用保湿面霜。此外是进行温和护理,使用舒缓产品修复皮肤屏障,避免去角质、使用美白性产品等,以免刺激皮肤,加重损伤。
其实,防晒是全年的必修课。“五一”期间,尤其需注意上午10时至下午4时的紫外线高峰时段,尽量避免长时间暴晒。科学防护加正确护理,才能让假期出行既尽兴又安心。
如果有海边出行计划,鲁建云建议,优先挑选海洋友好型防晒霜,如不含氧苯酮、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等成分的产品,兼顾自身防护的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一般来讲,不防水的防晒霜可以直接用洗面奶,防水的防晒霜需要用卸妆产品。应避免卸妆乳叠加洗面奶的双重清洁方式,防止对皮肤屏障造成破坏。出门前30分钟就应涂上防晒,让成分成膜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