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新机丨“高危岗位”变“安心岗位” 码头工人的“安全感”从哪里来?
央广网北京8月1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融媒体节目《蔚蓝新机》日前走进辽宁大连,实地调研辽宁港口集团“智慧港口2.0”项目建设。这个项目通过深度融合AI、5G、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有力提升大连港、营口港等5大港口效能,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本集主题:“高危岗位”变“安心岗位”,码头工人的“安全感”从哪里来?

危险品场站(记者胡波 摄)
“易燃液体和可燃气体等,我们以前要携带防毒面具和气体检测仪打开门,进行人工检测。现在我们可以先将机器人放置在门口检测,等待机器人检测确认没问题后,再安排人员去检测,以增加安全性。”对于在危险品场站工作了十年的码头工人小李来说,如今的作业方式和过去完全不同。
小李说:“以前一个箱子需要7张单据,包括安全说明书等各项单据,现在已经变成智能终端,也就是一台防爆手机,点开后所有信息都能查到,简化了很多手续,一部终端可以对应在场所有箱子。即使有的箱子还没有货,我想了解它后续要装多少件、理化特性是什么,都可以提前知道。现在有了机器人,还可以智能巡检,比人工检测更方便、更全面。”

正在危险品场站巡检的机器人(记者胡波 摄)
在辽港集团,像小李这样的码头工人的安全感源于一张覆盖全流程的“数据安全网”。辽港大连口岸物流网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危险品有专门的平台实现各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客户一次报送,所有人都能共享,避免相同的信息报来报去。这对于作业安全是很大的保护,也能防范一些谎报瞒报行为。”
这些变化是怎么实现的?关键就在于辽港集团构建的“四智”体系。“智链生态”是辽港“智慧港口2.0”项目“四智体系”的重要一环。在危险品管理方面,“智链生态”打破了信息孤岛,把港口、客户、海事、交通等各方紧密连接起来,实现了“一次报送、多方共享”。
辽港集团首席数字官杨惠云告诉记者:“通过智链生态的打造,对口岸效率的提升和优化,为客户节约成本带来了非常大的益处。即使像危险品集装箱这样的单体码头,对客户的服务也几乎是100%线上化的。”
港口智慧化带给企业的好处显而易见。效率提高了,集装箱流转快了,堆存期因此缩短,人工成本也因此下降。某危险品企业工作人员成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公司在大连口岸出口3500个箱子,每天一个箱子能节省两天的堆存费,全年至少节省70万元资金,在人力方面也能节省两个人的成本,减少至少20万元。”
更为重要的是,在面对极端天气这样的风险时,企业能更早通过港口的数据和预警平台掌握货物状态,及时应对。成雪说:“在恶劣天气时,我们能够在线上及时了解产品箱子是否处于安全状态。港口配备了相应的机器人和红外线,可以在线上24小时实时扫描并监管货物是否存在危险性。”
从人工冒险检测到机器人先行探路,从烦琐单据整理到智能终端查询,从信息孤岛到多方共享。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之下,危险品集装箱码头作业环境的改变令人印象深刻。小李说,从“高危岗位”变成“安心岗位”,这样的“安全感”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记者胡波 张慧娟 王子今 陶泽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