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于笔 建勋于墨

展览现场 深圳美术馆供图
【带你一起看大展】
在近代画家黄宾虹诞辰160周年之际,近日,“爱好溪山为写真——黄宾虹山水之旅与艺术创作”大型专题展览在深圳美术馆开展。近200件黄宾虹各时期山水作品及对联、信件、手稿、印章,不仅让观众系统化领略了这位艺术大家的文化理念和思想张力,更在墨韵笔意中深刻感受到中国山水画的民族性与现代性。
搜尽奇峰观自然
山水画是传统中国画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自古以来,对自然造化的观看与表达是山水画的精神支柱。然而,“西学东渐”以来,不少画家开始提倡西方较为写实主义的绘画技法,甚至引发了中西“写生之道”孰优孰劣的比较。
对黄宾虹来说,绘画当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师古人”,即临摹研究,一是“师造化”,即写生、观自然。在他看来,“洋画初学,由用镜摄影实物入门;中国画则以神似为重,形似为轻,须以自然笔墨出之。故必明各家笔墨皴法,乃可写生。”
步入本次展览的展厅,东至浙、赣、闽、粤,桂林、阳朔,漓江、浔江,上至巴蜀,登青城、峨眉,出巫峡、荆楚……既有峨眉秋景、嘉州归渡,也有雁荡折瀑、香港山水,大好河山尽收笔墨丹青之间。
“我们这次还展出了一些速写画稿,以展现黄宾虹先生艺术创作的方法。‘江山横截交错,疏密虚实,尚有不如图画之处,芜杂烦琐,必待人工之剪裁。’——写生当中,他常用铅笔或毛笔勾勒所见景象的精华;‘至若写生,但求形似,毕竭工力,而我之精神性灵皆凝滞于物,直与髹工何异?’——对于造型,则不拘一格,以直抒胸臆和感受为主,突出画家创作的主体性。”深圳美术馆馆长朱建军介绍,黄宾虹的许多作品,都是待游观归来后再根据这些速写画稿追写成幅,强调“精神性灵”,防止“凝滞于物”。
浑金朴石得古意
在给傅雷的信札中,黄宾虹曾说:“画有民族性,无时代性。虽因时代改变外貌,而精神不移。国画民族性,非笔墨之中无所见。”出于对当时许多激进画家过于推崇西方技法的批判性态度,黄宾虹呼吁“筑基于笔,建勋于墨”,来挽救时弊、重振民族艺术。
在传统中国画理论中,历来有着“书画同源”之说。清代道光、咸丰时期金石学盛行,古代篆刻、青铜铭文等书法艺术的研究也对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宾虹从金文、契刻刀法中,寻绎出书法的用笔法则,特别是籀文和隶书,认为“刀法即笔法,是毫柔之祖也”,创立“平、圆、留、重、变”的用笔五法,完成了书法笔法向山水画笔法的转换。又借鉴历代墨法的传统,并结合自身对金石本体斑驳、朴拙的视觉感受,总结出“浓、淡、破、泼、积、焦、宿”的用墨七法,由此拓宽了中国画的笔墨传统。
展厅当中,展出了不少黄宾虹收藏的金石篆刻精品,临摹、创作的书法作品,以及用“五笔七墨”之法创作的图轴,这些都是他“引书入画”艺术探索的体现。
浑厚华滋成笔墨
黄宾虹认为,“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这一理念体现在他的创作中,正是不求外相悦目,而重内在神韵的“浑厚华滋”风格面貌。
这种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正是“层层积染”的“积墨法”,即中国山水画中用墨由淡而深,逐渐渍染的一种技法。依托对笔法的锤炼,对水与墨比例、渗透、层次精准把控,让整个画面在深沉的基调中富有大自然的变化。
例如展厅中悬挂的《溪山深处图轴》,正是以积墨法一气呵成,各类墨色或浓或淡,或干或湿,层层叠加却层次分明,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交融,无丝毫堆砌之感,将山水的苍茫气象与生命韵律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创作于人生晚年的《山水图轴》中,黄宾虹不拘泥于具体的物象,以积墨法将淡墨、浓墨、焦墨积点而成山石草木,再将饱和度极高的丹青色块融入画面。观众若是近看,一团笔墨当中很难看出具体形象,但若退后远观,则景物粲然——一个山川磅礴、草木烂漫、生生不息的春日以笔墨为媒介跃然于纸上。
“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画展,让观众在墨韵之中读出山川之美,看见这位画坛大家在百年变局中的文化使命,引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深层思考。”本次展览策展人王竹君表示。
(本报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