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湖南:这些“镇馆之宝”你喜欢哪个?
华声在线5月18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鼎峰)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湖南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出土了众多珍贵文物,它们承载着湖湘大地的千年记忆,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让我们一同盘点湖南各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探寻那些令人惊叹的历史瑰宝。

湖南博物院:人面纹方鼎
特点:目前全国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商代青铜礼器
此鼎颜色碧绿,器身略呈矩形,口部略大于底部,两耳直立,四柱状足,足上部有兽面纹,器身外表四周饰半浮雕的人面。人面周围有云雷纹,人面的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
造型与中原青铜鼎相同,装饰人面为本地特色,是本地铸造的青铜器,可证高度发达的殷商青铜文化已深入到湘北、湘中一带,是湖湘本土文化与中原青铜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长沙博物馆:象纹大铜铙
特点:中国出土铜铙之王,宁乡青铜器群中的重器
1983年,宁乡市黄材镇龙泉村出土,使用时口朝上敲击,用于军旅。
象纹大铜铙呈褐绿色,钲部作合瓦形,上宽下窄,甬呈圆管状,与钲腔相通。该铜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商周铜铙中最大的一件。

衡阳市博物馆:动物纹提梁卣
特点:青铜器精品,入选中国文物精华展
卣是酒器。这件铜卣铸造精良,应是湘江流域越人仿制中原西周铜卣的作品。1990年、2008年,该铜卣先后入选北京亚运会《中国文物精华展》和北京奥运会《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展》,不仅是衡阳历史文明的见证,也是中华历史文明的见证。

株洲博物馆:花鸟蜜蜂银脚金步摇
特点:元代金饰品中的上品之作
步摇是簪的一种,由单股的簪杆和簪头饰件两部分组成,簪头一般连缀花鸟枝叶饰件,走步则摇动,于是称为步摇。这件元代花鸟蜜蜂银脚金步摇的簪头连缀着金片做成的花朵、蜜蜂、大雁、枝叶等造型,纹饰精细繁复,做工十分精良,是极为难得的上品。

湘潭市博物馆:元末缠枝牡丹纹青花瓷罐
特点:元青花精品
这件馆藏文物其造型为元代罐类中的饱满型,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为饰,花纹繁密,由上至下分为五层:缠枝花叶、缠枝莲花、缠枝牡丹、卷草、仰莲瓣纹。
元青花主要纹饰是缠枝牡丹,肩部的缠枝莲与近底部的仰莲,夹着中部主纹缠枝牡丹,寓意莲生富贵。

邵阳市博物馆:商龙柄兽面纹铜壶
特点:极为精美的夔龙纹青铜器
夔是神话传说中的怪物,在古代一些青铜器上经常会饰有夔纹。这件镇馆之宝形状歪颈堕腹,形似长瓠,口沿曲状,圈足单耳。
该器物造型独特,端庄典雅,铸制精美,装饰繁缛,为湖南发现的商代青铜器精品之一。龙柄兽面纹铜壶具有中原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

岳阳市博物馆:春秋愠儿青铜盏
特点:器身铭文记录楚人入湘历史
器作扁圆形,盖隆起,中部有由蛇盘结而成的镂空圆形提手,由四组共12根圆柱承托。器盖、身内壁有铭文七字,经考证大意为:“春秋时期湘北一带,形势大好,它是楚国坚实的农业生产基地,铸成楚国强盛的基础。”铭文内容虽然简单,但一字一议,表述得比较完备。
楚国时期的湖南,几乎没有留下历史文献记载,这些带有铭文的出土青铜器,就成为了记录那段历史极为珍贵的资料。专家认为属春秋中期后段的楚国器物,因铭文中有“愠儿”两字,故命名为春秋愠儿青铜盏,属国家一级文物。

常德市博物馆:战国彩绘陶壶
特点:代表楚文化精品的彩陶
泥质灰陶,盖高5.2厘米,盖口沿内敛,盖面上鼓,近沿处有三个高4厘米的立耳,饰长点纹、涡纹、三角形水波纹。壶口微侈,长颈内弧、溜肩,肩部有对称环形双耳,鼓腹,假圈足。器身饰七道四弦纹,弦纹中有白色戳点。
整器线条优美流畅,纹饰繁缛却层次清晰,布局规整合理,是战国楚墓出土彩陶之精品。

张家界市博物馆:虎钮铜錞于
特点:令人震撼的古代青铜乐器
錞于是我国古代铜制打击乐器,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此器作椭圆柱形,顶饰虎形钮,虎张口、昂首、颈粗有项圈,躯细尾卷,作扑伏状,四足饰云雷纹,虎钮身和四肢饰柿蒂纹代表兽皮。

益阳市博物馆:双凤谷纹玉璧
特点:双凤鸟造型为楚文化标志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小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双凤谷纹玉璧为战国晚期佳作。益阳市博物馆馆徽的造型就来自于它。
玉璧凤形精美。其双面均饰有凸起涡纹,壁旁各附有一透雕凤首龙身怪兽,凤昂首向上,龙背弯曲,造型优美生动。
凤是楚文化的标识,凤叱咤风云的浩气和异彩纷呈的风采,正是楚文化精神的绝妙象征。

郴州市博物馆:西晋简牍
特点:了解正史记载不多的西晋
2003至2004年郴州市苏仙桥一基建工地出土三国吴简107枚、西晋简牍904枚,是中国简牍史上的重大考古发现。
经考古人员辨认和证实,简牍记载了西晋惠帝时期(公元290-306年)桂阳郡政府机构设置、郡县治理、地理交通、人口与赋税、土地与物产、祭祀习俗等内容。由于西晋王朝历史短暂,正史记载不多,这批简牍对研究西晋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永州市博物馆:酃县高山瑶《评皇券牒》木刻板
特点:迄今为止中国首次发现的《评皇券牒》木刻印版
2005年在蓝山县荆竹乡征集,是迄今为止中国首次发现的《评皇券牒》木刻印版。除文字叙述外,还绘有瑶族服饰饰、瑶民生产和娱乐场面。对推进瑶族历史文化和源流研究,可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同时,对研究雕版印刷术在永州瑶族地区的传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怀化市博物馆:中脯王鼎
特点:稀有的秦代青铜重器
1978年于怀化溆浦县马田坪M24秦墓中出土。因其口沿下外壁刻有“中脯王鼎”铭文而得名,1994年12月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据介绍,“中脯王鼎”出土时本为一对,形制规格一模一样,一只带去了湖南省博物馆,一只留在了怀化市博物馆。“中脯王鼎”出土时非常奇特,铜鼎晃动有声,仿佛里面盛的是水,但因受限于当时技术没有打开,所以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猜测。

娄底市博物馆:鸮卣
特点:商晚期青铜酒器,以鸮为造型的青铜器
出土于双峰县金田乡月龙村的鸮卣是一种酒器,身呈椭圆形,带盖,器身用羽翅装饰,盖面饰浅浮雕饕餮纹饰,两端为兽嘴,器腹两侧各置一环,内系提梁,底印有四矮兽足。
商代晚期的青铜酒器,湖南存有4件。娄底博物馆藏“庙嘴上鸮卣”是其中之一。

湘西州博物馆:“八部大王”铭文石碑
特点:土家族的圣殿遗存
八部大王庙是土家族宗教祭祀的圣地,在湘西最有名的是龙山马蹄寨、保靖水坝洞、永顺老司城的八部大王庙。
保靖县拔茅乡水坝洞八部大王庙,因战火烧毁,遗留下石碑门楣,1979年由湘西州博物馆征集入库收藏至今。
此碑呈长方形,正中阴刻楷书“八部大王”四字,两边浮雕对称两条神龙,上部正中浮雕图案为一龙,下部为云水纹饰。保存完整,造型古朴粗犷,极具少数民族特色。
(本文图片来源于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