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关于国际中文教育创意写作的思考与实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2 14:14:00    

王小平

2024年1月,“中文创意写作”正式列入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意味着国内许多高校中文系致力于探索的“创意写作”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但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针对汉语二语学习者进行创意写作教学的探索则很少见到。近年来,我们在国际学生传统写作课的基础上,尝试开展创意写作教学,不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际中文教育创意写作课程模式,且在国内文学期刊推出作品专辑,指导多位留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发表作品,同时,相关教材也在编写之中。在此分享一些关于国际中文创意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经验,期待能够引起更多同行的关注,共同探索这一新的领域。

新世纪以来,“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方兴未艾(这里的“外国人”特指非汉语母语者),在图书市场上颇受欢迎。起先,大多是外国人使用母语记录中国的日常生活、旅行经验,而后再翻译为中文,如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禅的行囊》《黄河之旅》等,以对中国人文历史、社会现实的深入体会和生动描绘而风靡一时。此外,扶霞·邓洛普的《鱼翅与花椒》,迈克尔·麦尔的《东北游记》、沈恺伟的《洋盘:迈阿密青年与上海小笼包》等,也都从不同视角、以不同风格讲述他们在中国生活的独特体验,受到读者的喜爱。

同时,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外国人直接使用中文进行文学创作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文学书写。她1996年在四川大学学习汉语,后来辗转于北京和东京等地,成为自由撰稿人。在早期的“四季便当”系列之后,又陆续推出了非虚构作品《东京本屋》《东京八平米》《格外的活法》等,以简洁流畅、平淡质朴的中文叙事讲述不同行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其中,《格外的活法》出版于2025年2月,甫一推出即登上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此外,还有意大利青年亚历的中文叙事。他在2016年来到中国,从零开始学汉语,后来在豆瓣上发表文字,细腻而生动地呈现与周围中国人的日常互动,自然,也包括分享自己的汉语学习经验。2024年,亚历出版了中文书籍《我用中文做了场梦》,文笔诙谐生动,富于吸引力。

吉井忍、亚历的中文写作,并不仅仅是个案。目前,由于方便快捷的缘故,外国人对中国日常生活体验的分享,主要集中于网络平台短视频的制作与传播,以口头表达与图像呈现为主,相比之下,使用中文写作因难度较大而涉足者较少。但是,越来越多的在华留学生开始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以中文记录、讲述独属于自己的中国故事,不仅有散文,还有小说和诗歌,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体现了非常好的文学写作潜力。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汉语二语学习者整体人数的爆发式增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AI智能写作技术的成熟有关。不可否认,一些留学生在进行写作时,会尝试使用AI工具进行文字润色,这或许是创意写作将要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地利用AI进行创作,而非一味拒斥或是简单复制粘贴。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了,此处不再展开。

面对这一趋势,国际中文教育应积极关注并发挥作用。我们始终认为,国际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更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使命,其目标是培养知华、友华、兼具职业技能与人文底蕴的国际中文应用人才。当前,“中文+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国际中文教育新的增长点,无论是在教材编写、教学研究,还是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相关项目申报中,都可见到其蓬勃发展。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以深化国际人文交流为目标的国际中文教育创意写作也将日益引起关注。与传统二语教学中的写作教学相比,它是一套全新的写作教学理念与方法体系,不同于以往的公文写作、商务写作与学术写作,强调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创意思维相结合,以更富于活力、想象力的方式创造出自我表达符号体系,实现中文在文学创作(包括影视剧本创作)、广告文案设计、动漫游戏脚本制作等多元化场景中的应用,从而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趋势,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在数智时代的转型。

因此,国际中文教育创意写作在课程模式与训练方法上,均应与传统写作课有所差异,此处试以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为例略作说明。长期以来,我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以及国际中文教育,具体研究方向包括经典文本的当代阐释、现代文学传统的海外生长与转化、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等,所主持的国家哲社基金项目、上海市哲社基金项目也多与此有关,此外,主持的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项目则聚焦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在线资源建设。基于以上学术背景,我在授课时,一方面将文本细读、中文创意写作方法引入课堂教学,带领学生在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中感受“活的中文”,摆脱生硬刻板的教科书语言,并通过仿写、改写、续写等多种方式掌握基本的文学风格特点与结构逻辑;另一方面,参考借鉴了海内外中文教学名师的教学经验,将他们的文学选本、教学技巧加以转化,应用于创意写作课堂教学。比如耶鲁大学的苏炜老师,他不仅曾获得耶鲁最高的五个教学奖之一——“理查德·布鲁海德教学奖”,而且本人便是一名优秀的中文作家,在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此外,汉语二语习得教学的基本原则、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及实践原则也都是国际中文教育创意写作教师的基础必备知识,此处不再一一赘述。目前,关于课程建设的探索虽已有初步成效,但还不够完善,期待今后能与同行有更多的交流,共同推动、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综观世界文学的发展,无数非英语母语作家使用英语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籍坦桑尼亚裔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等,也有不少移居海外的汉语母语作家在英语文学创作领域取得不俗的成绩;如哈金以英语书写而斩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福克纳小说奖及海明威奖等,定居英国的年轻作家颜歌数年前以英语开始创作,其作品已入选爱尔兰国家图书奖短篇小说奖长名单,并在英国知名出版社费伯-费伯出版社(Faber and Faber )出版了短篇小说集《Elsewhere》,等等。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可以说,一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流通、使用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消长有着密切关系。当前,汉语正在国际交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国际人文交流的逐渐深入,非汉语母语者以中文写作而参与并推动世界文学发展,从而加强中外文明互鉴,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

尽管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并不是培养中文作家,何况,优秀的作家也并不一定要通过学院体制来培养。然而,文学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民族语言的生命力、内驱力与文学的创新探索息息相关。比如,吉井忍、亚历等人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娴熟的汉语写作能力,而且保留了母语中的一些思维方式与表达习惯,是汉语书面语与异文化思维的奇妙融合,以独特风格为中文带来了新鲜活力。因此,对创意写作教学的关注与探索,也有望进一步打开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新视野。总体而言,国际中文教育创意写作的当下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中文书面语创新性表达的教学与研究,助力国际中文教育的语言教学,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使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充分体验中文写作的活力与魅力,为中文在世界更大范围内的稳定流通提供长期有效的支持,为未来优秀中文写作者(非汉语母语者)的涌现而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中国语言与文学的自我更新与生长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