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莞新大众文艺从“现象级热潮”升级为“可持续生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00:05:00    

7月14日至26日,由36名素人写作者组成的东莞作家研修班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举办。这是鲁院首个面向素人写作群体的文学专题班,是中国作协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有力举措,也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抓手。这意味着以素人写作为代表的东莞文学现象成为新大众文艺湾区叙事的实践样本,正从“现象级热潮”升级为“可持续生态”。

以素人写作为代表的“东莞文学现象”持续出圈

2024年7月,陕西《延河》杂志推出《新传媒时代与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一文,首次提出“新大众文艺”,得到中宣部及中国作协认可,引起全国文学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巨大反响,新大众文艺成为全国热点文化现象。

东莞的“素人写作”,正是新大众文艺的生动实践。东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既是制造业的发展高地,也是文学生长的沃土。近年来,东莞把推动文学事业发展作为文化强市建设重要内容,出台扶持政策、搭建创作平台、夯实人才培育基础,让新大众文艺由人民书写、书写人民、影响人民。

“清洁女工作家”王瑛。

这里不仅有王十月、郑小琼、陈启文、柳冬妩、塞壬等从东莞走向全国的知名作家,也有藏身各行各业的素人作家——有“烧烤诗人”“在炭火安居”,有“清洁女工作家”在“擦亮高楼”,有“石材工人”在“听石写石”,他们扎根生活的创作,印证了“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的深刻意蕴。从“打工文学”的奋斗印记,到“素人写作”的多元表达,再到“新大众文艺”的百花齐放,东莞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文学发展之路,成为继宁夏西海固、湖南益阳清溪村之外,中国新时代又一文学现象。

今年以来,以素人写作为代表的“东莞文学现象”引发广泛关注、持续“出圈”。中宣部文艺局、中国作协先后来莞调研,《人民日报》、新华社、《文艺报》刊发重点报道。在此背景下,鲁迅文学院举办东莞作家研修班,以国家资源赋能基层作者,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写作者的思想站位和创作能力,在全国层面展示广东、东莞新大众文艺的鲜活实践,更好地激发“全民写作”热情。

国家文学殿堂与东莞素人作者的双向奔赴之旅

鲁迅文学院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中国作家的精神摇篮,七十多年来,始终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同心,培养了莫言、刘震云、余华等一代又一代优秀作家,铸就了“为人民写作、为时代放歌”的精神旗帜,镌刻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文学誓言,传承着“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使命担当。

本次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是国家文学殿堂与东莞素人作者双向奔赴的一次美妙文学之旅。36名学员均为东莞有代表性的素人写作者,来自各行各业、来自五湖四海,既有企业管理层和产业工人,也有提供社会民生服务的城市建设者,有着丰富的基层生活经验,是新大众文艺的真正实践者,其故事兼具烟火气和正能量,凸显广东、东莞改革开放、多元包容的基因。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吴义勤表示,举办此次东莞作家研修班,把东莞有代表性的素人写作者聚集起来,就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创作热情,引领基层写作者在写作中融入现实关切和时代经验,生动地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这也是中国作协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有力举措、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抓手。

正如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所言,这条充满生命力的文学根系正延伸到中国文学的最高殿堂,让这座文学灯塔的光,穿越两千公里的云雾,照亮东莞写作者的案头。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刘春表示,希望大家珍惜良机、潜心钻研,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更好地坚守文学初心、提振精神力量、丰富创作知识,创作出更多表现劳动者原生态生活和人民大众真实火热生活的新大众文艺精品。

匠心课程助力新大众文艺“可持续生态”

本次研修培训为期14天,分为政治理论学习、文学理论学习、写作实践、现场观摩四大版块。鲁迅文学院在以往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本期学员的具体特点,对教学环节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设置。在强化思想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与新大众文艺有关的内容。课程安排上,邀请知名作家、评论家、学者为学员授课,给予专业指导;邀请国内重要文学期刊的资深编辑,通过高水准的改稿对话,为学员们的创作把脉。此外,还将组织学员做客《文艺报》《人民文学》,与名编辑互动交流。

“想到能当面与这些大作家交流,昨晚兴奋的一晚上没睡着,刚睡着闹钟又响了”,一名参训学员在朋友圈中分享道。本次研修培训设计别具匠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时代性、专业性与针对性强,将帮助学员们真正开拓视野胸襟、提升文学素养、丰富创作经验、增强使命意识,推动东莞新大众文艺从“现象级热潮”升级为“可持续生态”,为中国式现代化东莞实践积蓄更加深厚的文学力量。

相关链接:

东莞素人作者:更好为时代和人民创作

新大众文艺创作者,处在社会生活的最深处,最能听见市井巷陌里的人民心声,最易捕捉街头转角处的人情温度。天然地内嵌于时代生活之中,这是新大众文艺创作者的最大创作底气。能到鲁迅文学院学习,让东莞新大众文艺群体倍感振奋。

清洁女工作家王瑛从民办幼儿园退休后在一处楼盘做保洁,以日记形式记录每天所见所闻,完成了即将出版的非虚构文集《擦亮高楼》,以此折射东莞自21世纪初至今的发展历程。她说,“以前没有想象过会有这么多读者来关注我们的作品和我们这个写作群体。我一个六十岁的人了,能有幸在鲁迅文学院学习,这是一生难得的机会,一定要珍惜。”

“烧烤诗人”温雄珍。

“烧烤诗人”温雄珍1999年到东莞打工,一直在综合市场摆地摊,写诗于她而言就是把所见所闻写下来。她说,过去从未奢望能成为一名诗人,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写诗,原本只想给内心找到“一个呼吸的地方”。而东莞集一城之力,把新大众文艺作家群推到世人面前,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轨迹。在接到鲁院录取通知书的这一刻,她甚至有些不敢相信,能有机会来到这个文学殿堂。“我们无法选择时代,但当时代眷顾我们,我们必定全力以赴。”对于未来,温雄珍充满信心。

“90后”诗人熊锋。

“90后”诗人熊锋生于农村、长于城市,是东莞“厂二代”,新大众文艺让他离自己的文学梦更近一步,“看到了不一样的天空。”他说,“感谢东莞乃至广东这片火热温情的土地,感谢中国作协和鲁院对素人写作者的倾听和厚爱,感谢这个孕育出新大众文艺理念的新时代。每一位作家心中的最高殿堂——鲁迅文学院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东莞实验中学历史教师易翔。

东莞实验中学历史教师易翔说,东莞扶持文学创作的力度和浓厚的文学氛围激活了他的写作梦想,希望“通过诗歌对岁月和自我进行审视”。他将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开阔视野,提升自我,去冲破目前创作中的疑惑、去寻找新的突破和创新。

南方+记者 章倩倩

通讯员 沈汉炎

【作者】 章倩倩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