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劳动课沦为“走过场”,劳动教育其实不必苛求模板 | 封面评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12:30:00    

蒋璟璟

2022年秋季学期以来,单独设立的劳动课出现在中小学生的课表里。但近期记者走访多地发现,课程流于形式、课时被挤占、课后作业“摆拍”……一些中小学的劳动教育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就是讲讲劳动的概念,给学生看看相关视频。”某地一名劳动课老师称,上课一般是照本宣科,较少实操。一些学生则反映“学不到什么东西,上不上没太大区别”。(新华社)

劳动原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是日常生活必然要有、必会发生的。其之所以成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不少中小学生平日不需要劳动、没机会劳动。需要厘清的是,“劳动课”本身就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其实“劳动”也是“课”。如何将这两种属性兼顾好、调适好,其实是一个很考验技术的事情。从一些地方的实践看,不少学校显然没有就此厘清思路、找到办法。于是乎,“劳动课”要么是徒有其名,要么上得很困惑。

劳动很宽泛,“劳动课”则不然。媒体调查发现,部分学校劳动课存在以教代劳、以说代劳等现象,缺乏动手实践、亲历劳动过程。而在另一些案例中,部分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拉学生去干活,又被指“是套了教育外壳的‘旧式劳动’”——劳动,还分新式劳动和旧式劳动?这一思路本身就很迷。或者可以追问的是,是不是还可以分为适合劳动课的劳动与不适合劳动课的劳动?很多时候,我们的学校管理者,知道什么是劳动,也知道“课”怎么上,但对“劳动课”就无所适从了。

要想厘清劳动课到底该是怎样,其实不妨回到课程设计的本义去思考:我们想通过劳动课实现什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特定的劳动技能,还是为了引导他们参与到劳动的过程中、培养起劳动的习惯……劳动无新旧之分,也不该有高下之别,很多时候,动起来是最重要的。要创造场景让学生劳动,或者说将本就存在的劳动场景重新还给学生们,这也许就是劳动课当下所要优先实现的阶段性目标。

劳动课,不是拍照片打卡交差,也不应该苛求建立一套全新的劳动实践体系来配合课程展开。就自然而然地去做这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必搞得多复杂、多高级,在劳动中学会劳动,这应该是劳动课的核心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