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烽火烟云地 今日人民幸福园

图片来源:中国吉林网资料图片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
白山黑水间,一段烽火岁月铸就了吉林大地的红色基因;时代浪潮中,这片土地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着振兴华章。从抗联战士浴血奋战的疆场,到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吉林用跨越时空的变迁,诠释着“奋斗”二字的永恒分量。
一张煎饼的传承:从“军粮”到“名片”。敦化的煎饼鏊子上,烙着两段相隔八十余年的故事。当年,这里是东北抗联名将陈翰章的家乡,村民们省下口粮,在昏暗油灯下为前线战士烙制煎饼,薄薄的面皮裹着“宁肯自己饿肚子,也要让战士打胜仗”的赤诚。如今,“抗联煎饼”早已不是当年的简单粗粮,而是以长白山天然食材为原料,开发出近百种产品,远销12个国家的外贸品牌。从“军粮”到“美食”,变化的是工艺与口味,不变的是那份扎根大地的坚守。煎饼薄如蝉翼,却承载着军民同心的厚重记忆;品牌走向世界,更延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抗联精神。这张穿越时空的煎饼,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当下的注解:红色基因从未因岁月流逝而褪色,反而在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片山林的蝶变:从“战场”到“金山”。通化的林海雪原,曾见证杨靖宇将军与抗联战士们的不屈抗争——缺衣少食时,他们以树皮草根充饥;寒冬腊月里,他们在雪洞中生火取暖。如今,这片曾被战火炙烤的土地,正依托“文旅、人参、医药健康”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汪清县的300余处革命遗址旁,“黑牡丹”黑木耳年产值达34亿元,昔日童长荣等英烈战斗过的地方,如今成了富民强县的产业基地。抗联战士用鲜血浸润的土地,如今生长出致富的希望;当年为掩护战士而密布的山林,如今成了生态旅游的宝藏。这种蝶变,是对“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最好回应——英烈们为之奋斗的“好日子”,正在这片土地上生动绽放。

抗日联军穿过的鞋子 图片来源:杨靖宇烈士陵园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

图片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一种精神的延续:从“英雄群像”到“奋斗人民”。零下40℃的林海雪原上,抗联战士嚼着棉絮坚守阵地;少年铁血队的“娃娃兵”,握着简陋兵器冲向敌阵;开国少将王明贵用剃头刀划开伤口取弹头……这些刻在吉林大地上的英雄群像,早已内化为这片土地的精神密码。在磐石红石砬子山,这个东北第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18位国家级英烈战斗过的地方,抗联精神正凝聚为振兴发展的动力,“红色+文旅”让革命故事走进更多人心中,“红色+农业”让土地结出更丰饶的果实。从昔日的英雄群像,到今日的奋斗人民,吉林人民用实干诠释着:抗联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融入血脉的行动指南。

《东北抗联铁血少年》百米组画局部 图片来源: 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
昔日烽火烟云地,山高林密,白雪黑地,红旗冲锋,抗联英雄奋勇杀敌,很苦、很累,很勇敢;今日人民幸福园,英烈梦想成真,抗联精神践行,奋斗的人民创新奔腾,很甜,很美,很幸福。“吉林一号”卫星巡游太空、智能网联汽车引领未来、高铁列车在广袤大地上奔驰,新时代的吉林发展气象万千。红色吉林,英雄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昂首阔步,“吉”流勇进。

“吉林一号”SAR01A星升空 摄影:汪江波

图片来源:中国吉林网资料图片
昔日烽火已散,今日幸福正浓。吉林的变迁,是一部浓缩的振兴史:它告诉我们,红色基因从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推动发展的精神引擎;历史记忆也从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在这片曾被热血浸染的土地上,英雄的故事仍在续写,幸福的画卷正越铺越宽。
来源:中国吉林网
初审:王伟光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