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党员干部需要树立怎样的政绩观?


在今年7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加强城市工作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和价值追求,锻造高素质城市工作队伍赋能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靶向施策,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提供了行动指南。
政绩观事关城市能否高质量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至202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工作始终被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做好城市工作,关键取决于人。虽然我国城市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部分干部出现了“重显绩,轻潜绩”“重新局,轻旧账”“重面子,轻里子”“重上级,轻群众”等政绩观错位问题,妨碍了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影响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和成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并围绕“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帮助干部拧紧思想“总开关”,高质量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高度契合五个“转变”和五个“更加注重”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立足城市发展新目标,适应城市发展新阶段,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五个“转变”、五个“更加注重”的工作理念。这是深刻把握我国城市发展规律和城镇化发展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和重要指示。整体来看,“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精神内涵和五个“转变”、五个“更加注重”的工作理念高度契合。
1.“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政绩观
城市建设中“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三个根本问题,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初心问题”。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城市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城市发展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政绩观。
2.“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
过去的城市发展“以GDP论英雄”,评价城市发展和干部政绩的好坏,主要看创造了多少GDP,GDP排名如何。靠粗放型发展模式确实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等现实问题,无法适应城市更新的时代要求。在城市工作中,要牢记伦敦“雾都”、匹兹堡“钢铁之城”等典型城市的惨痛教训,切实转向集约高效的内涵式发展方式,持续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3.“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体现了求真务实的政绩观
过去城市发展的动力相对单一,依靠大拆大建,甚至“盲目投入上项目”,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规模扩张,但也造成了产业低端化、同质化竞争和城市风貌“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在城市工作中,要避免“政绩冲动症”,在保护好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的同时,应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激发创新活力,构筑人才高地,发展特色产业,做到因地制宜,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4.“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体现了精进求微的政绩观
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城市工作的重心必然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必然从“以建设为主”转向“以治理为重”。群众“关键小事”就是“头等大事”,城市建设“小细节”就是民生“大幸福”。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要兼顾群众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要统筹城市的发展和安全。在城市工作中,要利用数智技术动态开展城市体检,精准识别群众差异化需求和城市安全风险点,将抽象的统计数据和难预测的风险事件转化为现实的、有温度的治理场景,真正做到城市发展与安全动态平衡,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5.“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体现了着眼全局的政绩观
城市是一个巨系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安全等子系统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在结构、功能和规模上呈现出极高的复杂度;城市也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存在生命周期,会经历孕育、成长、壮大、成熟、转型和衰退等阶段。这决定了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在城市工作中,必须着眼全局,坚持系统思维,注重协同配合,正确处理“大我”和“小我”、整体和局部、长期和短期的关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强多方联动,凝聚整体合力,不断优化系统要素之间的耦合性和协同性。
锻造高素质城市工作队伍赋能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锻造高素质城市工作队伍,不仅事关一城一域的发展,更事关“国之大者”、党之大计。
1.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用好政绩考核“指挥棒”
必须看到,一些错误政绩观的形成,与政绩考核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
具体而言,要精准设置考核指标,注重“人民视角”,突出考核重点,引导干事方向。当前,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亦成为干部政绩考核的“指挥棒”。而高质量发展涉及面广,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聚焦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把握好考核重点和总体方向,遵循全面性、可度量性等原则,着力考准考实干部的“显绩”和“潜绩”,引导干部既能创造功在当下的“显绩”,更能创造利在长远的“潜绩”。
2.加强城市工作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打造城市治理“先锋队”
城市工作千头万绪,是涵盖从规划建设到精细治理,从经济发展到民生保障,从生态保护到文化传承的系统工程,每一环节的顺利推进都关乎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最终实现,也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城市工作队伍。广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升履职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在为民造福中创造最大政绩。在城市工作中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时刻保持“本领恐慌”,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锤炼过硬本领。
3.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力”
城市工作落脚于“干”,激发干部的积极性是首要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够助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但持续激发干部积极性的关键则在于打造内生动力。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不断锤炼自己的党性,以党性的“纯粹”确保政绩的“纯正”。同时,干事创业是有风险的,城市工作中的探索创新难免会出现失误,甚至错误。为此,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营造宽容保护的兜底空间,为创新者开路、为实干者撑腰,持续激发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干劲和拼劲。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党校)
原标题:《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党员干部需要树立怎样的政绩观?》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 仓基武 邵方琦